2011年11月10日

活火與死火

 
碳焙為活火
每個環扣
都會產生便變化
 
電焙為定火
每次焙茶
都可以恆定調控
 
就像柴窯與電窯
燒成作品
截然不同
 

2011年9月12日

茶與烹調


茶樹的成長與烹調的關係
可以給品茶的人一個方向
茶的滋味就如烹調的滋味
1.火候對(陽光照射的充足)
2.材料道地(茶葉成長的健壯)
3.調料的多樣適量(土地中的養分)

樹根吸收有機肥及土地的各類元素
這些吸收的養料構成茶葉的滋味
就像烹調灑下的調料決定這道菜的風味

茶葉的營養健壯會決定茶葉的耐泡度
好的食材吃起來有勁好的茶葉耐沖泡

陽光的強弱決定了茶葉的口感
火候過頭食材燒焦火候不足食材生澀
陽光太烈茶的內涵滋味被烈陽蒸發
沒有陽光茶葉的光合作用不能完整進行
都會影響茶質

所以好茶就是一種陰陽的調和平衡
一顆茶樹在地底根要吸收地氣變成茶葉的營養-(調料)
在地上要吸收空氣濕氣使茶葉健壯-(材料)
陽光是地下微量元素稀有礦物有機肥料
經茶葉吸收後的轉化劑-(燃料)

好的茶就像吃一道可口的菜
它在求取一個自然的平衡
能與生態鏈和諧共生的茶樹
就能泡出一口好茶
至於不好喝的茶陰陽沒有平衡
然是在違反自然的條件下生產的

在人為的生產機制下
茶樹只注重供應量的足夠
無暇顧及茶樹生態的自然平衡

吃一道菜就如喝一泡茶
所以苦澀刺激強烈等明顯突出的茶品
在某些方面訴說者茶樹在生長過程中
失去平衡



2011年8月30日

普洱茶之存放


A.普洱茶壓制的鬆緊為**茶的空間** 為第一考量

B.茶餅的紙張的材料及外殼的棕葉牛皮紙或其他包裝為茶的**包裝空間**為第二考量

C.倉庫的溫度溼度空氣流通和倉庫牆壁屋頂的呼吸冬暖夏涼為**人的空間**為第三考量

考慮這三個空間--存茶之疑惑及問題明矣!!!

2011年6月1日

有機茶


有機茶是茶樹的修行
接觸各種天災與蟲害
接納各種好壞的環境
佛法山製茶的德宏師父云
"有機茶就是
不斷煩惱而證菩薩道
茶園茶行的是羅漢道
獨善其身
只接受利於己的環境"

有機茶因為在天地間修行
所以就蘊含了自然的滋味

2011年5月5日

@茶德無我@

<茶道有門>

電影看五分鐘不會知道說什麼故事一直看下去就會知道它的結局
學茶也是一樣剛開始流派很多找一個流派學下去就知道你要學什麼
學習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心境 如果我們靜不下來學好一個
我們就每個都學不好
因為每個流派都要自己從中砥礪磨練認真了解
才能得到他們的精華與深刻的體會
萬事萬物做到格物致知 不要用情緒 不要先評論
時間沒有到火候沒有到 開窯出來的就是泥團不是晶瑩的瓷器


我們不能將喝茶作為解渴的飲料
我們才想去學什麼是茶道 學茶道的原因很多 個人的領悟也不同
茶道關於心境的問題 就是將原來是心結的成為理清的長線
由於習茶 我了解到自己對人事物完美的追求需要經過修正
現在我認為 人的包容更甚於追求完美
接受不完美的人 因為有一顆完美的心
處處要求完美的心 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
春天來了櫻花就吐蕾 隆冬來了高山就下雪
任何東西因為因緣就成為那樣 他本身就是自我的完成
我們的心充滿缺陷 看他就有了缺陷
茶道教我們先泡好自己的茶自己就做一面鏡子
在內省與靜觀自得中變化自我
別人看到你就看到他自己 他自己就會修正
茶要泡好對茶師來說不只是口感的舒適 而是心靈多向度的協調
茶泡不好就找出泡不好的原因
不要責怪外在因素 不要找太多的理由
泡茶就是控制任何可變的因素靜靜的把一件事做好

我問自己學習茶道要得到什麼
我因此體會出一件可貴的事實
不要問老師在我們學習中給了我們什麼
先問我們自己自動自發累積了什麼
沒有葡萄(學習的積累) 糖(老師的教授)倒下去最後開罈只是糖水
有了葡萄 糖倒下去醞釀才會發酵成美酒
學習茶道茶藝 老師就像媽媽我們就像小孩
照顧你的是媽媽 好好長大的是自己
老師指點上山的路徑 登上山峰的是自己
茶道的門也許剛開始很窄
但是我們還是要記得"把一件事做好"的態度
沒有責怪 沒有遺憾 一心向上
鎖了門的世界和開了門的世界截然不同
期許自己在學習陸羽師資班的過程中找到一扇門
因為我們不會一直停在門口
一出了這門就是藍天大地
世界再怎麼美好也只有用美好的心靈看它時才能顯出意義
不變的是真理 要改變的是我們

<茶德無我>
泡茶就是茶葉自身進行的一項無我的過程
我們喝的好茶是茶葉釋放出他甘醇的物質
茶葉最後成為毫無滋味的葉底 但開水卻成為芬芳的茶湯
我的減損是把能量釋放在環境裡 讓周圍滿室生香
一個茶師風格獨特品味超群也止於它的風格獨特品味超群
因為他還是他自己他沒有自我進行無我的過程
周圍的人聞不到他的芬芳 茶德告訴我們要懂得不要我執當下放下
當水來的時候就釋放自己的芬芳 當人來的時候就釋放自己的美德
如果茶葉不含芬芳他就釋放不出芬芳
如果茶葉飽含豐美的物質卻吝於釋放 也不能品嘗到茶葉的芬芳
茶是因為飽含芬芳願意釋放 我們才能從品茗中喝到茶的甘醇濃香


人若要輕鬆自再就要學會放下
該努力時要全力以赴 該放下時要毅然決斷
舉重選手的紀錄不是他舉多久而是他舉多重
能把重量舉起又放下的人依舊是第一名
好茶飽含芬芳也釋放它的芬芳依舊是好茶
再好的茶如果不把它的甘醇甜美釋放出來
我們就永遠不能判斷他是好茶
我們擁有美德就不要怕無我
因為無我之後大家都能品嘗到人性的芬芳
品味一泡好茶的過程就是經歷一場美好人生


茶泡出他的甘醇並沒有失去他的甘醇
它的芳香從物質的茶乾轉迻到精神的清爽
茶德無我就如同一泡茶它甘於釋放甘于分享
它甘于成為被遺棄的葉底
但它再放下自我的同時也分享了它的馨香它的甘醇
分享了品飲者對它美好的感受
分享了人們對它美好的記憶
茶人習藝習道就像一片泡在水中的茶葉
進行一個無我的過程 釋放自己的美德


<奧傳茶意>
高深學問我們不懂 不高深的學問我們不悟
學茶就很難得道
泡茶就在求得一個平衡
茶的平衡與人的平衡
品德不好茶藝超群喝的茶就會被人的相聚損傷
品德高超茶藝不好喝的茶就會被茶的苦澀搞壞
任何一方失衡都不算泡好茶


泡茶就像炒菜 菜生菜熟我們一下就吃出來
但茶要泡的恰如其分剛剛好就比炒菜更要全神灌注
菜的調味料放在廚房 茶的調味料就在茶裏面
一個看的見一個看不見所以把菜炒好就不同於把茶泡好
如果說炒菜是視覺藝術 泡茶便是感覺的藝術了
泡茶就是用水溫時間把茶葉內質的所有配料調好
茶葉的所有成分都經由簡單的水溫與時間控制
因此我們最少的技法將茶的豐富多樣成分均勻的溶出
這樣泡茶的難度就大大的增加了


當我們能把茶泡好時
人的情緒才能在平和穩定的狀態下享受茶趣
好比去餐廳用餐廚師把鹽灑過頭了
你會覺得那是一份美好的餐點嗎
你會欣然愉快的用餐嗎
茶泡不好 茶葉內含物釋出不能達到平衡 調味的比例失衡
那麼大家怎麼能在一個和敬清寂的環境裏享受品茗
所以泡茶師就是利用一個茶席一次茶會營造一個優雅的聚會
品茗一種心境與茶靜的美好平衡


茶會看似形式的喝茶聚會其實更像一場心靈的饗宴
這聚會的背後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要尋找的和諧
茶好人好話好環境好我們才能在這充滿壓力變化的社會
找到一個讓心靈休息讓煩惱釋放的地方
能把茶泡好營造一個適意的品茗空間
就能把自己的心境歸零做到-茶德無我-
分享泡茶師豐富的內涵與深厚的技藝


<結語>
準備泡好茶 就是準備一次珍貴的聚會
只有泡茶的人心性怡然當下放下 人心才能與茶湯融合為一
我們才能從一場平凡的茶席中領悟茶會的真趣
在茶會中每樣事情都要過磅
人的修養/茶的滋味/環境的清幽/談話的內容
當這些都秤好 投量適當時
才能領會生命中的"一期一會"多麼的感人深刻!!


2011/05/0校稿

*****茶道有門<把一件事做好>*****

電影看五分鐘不會知道說什麼故事一直看下去就會知道它的結局
學茶也是一樣剛開始流派很多找一個流派學下去就知道你要學什麼
學習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心境 如果我們靜不下來學好一個
我們就可能每個都學不好
因為每個流派都要自己從中砥礪磨練認真了解
才能得到他們的精華與深入的體會
萬事萬物格物致知 不要用情緒 不要先評論
時間沒有到 火候沒有到 開窯出來的就是泥團不是晶瑩的瓷器


我們不能將喝茶作為解渴的飲料
我們才想去學什麼是茶道 學茶道的原因很多 個人的領悟也不同
關於心境的問題 我有一些體會 就是將原來的心結理成長線
由於習茶 我了解到自己對人事物完美的追求需要經過修正
現在我認為 人的包容更甚於追求完美
接受不完美的人 因為有一顆完美的心
處處要求完美的心 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
春天來了櫻花就吐蕾 隆冬來了高山就下雪
任何東西因為因緣就成為那樣 他本身就是自我的完成
我們的心充滿缺陷 看他就有了缺陷
茶道教我們先泡好自己的茶 自己就做一面鏡子
在內省與靜觀自得中變化自我
別人看到你就看到他自己 他自己就會修正
茶要泡好對茶師來說不只是口感的舒適 而是心靈多向度的協調
茶泡不好就找出泡不好的原因
不要責怪 不要理由
泡茶就是控制任何可變的因素靜靜的把一件事做好


我問自己學習茶道要得到什麼
我因此體會出一件可貴的事實
不要問老師在我們學習中給了我們什麼
先問我們自己自動自發累積了什麼
沒有葡萄(學習的積累) 糖(老師的教授)倒下去最後開罈只是糖水
有了葡萄 糖倒下去醞釀才會發酵成美酒
學習茶道茶藝 老師就像媽媽我們就像小孩
照顧你的是媽媽 好好長大的是自己
老師指點上山的路徑 登上山峰的是自己
老師是一個定點(圓心)學生是一條動線(圓週)
我們要的尺寸決定圓週的直徑
我們也可以拿一個碗畫一個圓
但是我們不能決定它的大小
因為我們是抄襲拷貝別人的尺寸
茶道的門也許剛開始很窄
但是我們還是要記得"把一件事做好"的態度
沒有埋怨 沒有遺憾 一心向上
鎖了門的世界和開了門的世界截然不同
期許自己在學習陸羽師資班的過程中找到一扇門
因為我們不會一直停在門口
一出了這門就是藍天大地
世界再怎麼美好也只有用美好的心靈看它時才能顯出意義
不變的是真理 要改變的是我們


*****茶德無我<釋放自己的美德>*****

泡茶就是茶葉自身進行的一項無我的過程
我們喝的好茶是茶葉釋放出他甘醇的物質
茶葉最後成為毫無滋味的葉底 但開水卻成為芬芳的茶湯
我的減損是把能量釋放在環境裡 讓周圍滿室生香
一個茶師風格獨特品味超群也止於它的風格獨特品味超群
因為他還是他自己他沒有自我進行無我的過程
周圍的人聞不到他的芬芳 茶德告訴我們要懂得不要我執當下放下
當水來的時候就釋放自己的芬芳 當人來的時候就釋放自己的美德
如果茶葉不含芬芳他就釋放不出芬芳
如果茶葉飽含豐美的物質卻吝於釋放 也不能品嘗到茶葉的芬芳
茶是因為飽含芬芳願意釋放 我們才能從品茗中喝到茶的甘醇濃香


人若要輕鬆自再就要學會放下
該努力時要全力以赴 該放下時要毅然決斷
舉重選手的紀錄不是他舉多久而是他舉多重
能把重量舉起又放下的人依舊是第一名
好茶飽含芬芳也釋放它的芬芳依舊是好茶
再好的茶如果不把它的甘醇甜美釋放出來
我們就永遠不能判斷他是好茶
我們擁有美德就不要怕無我
因為無我之後大家都能品嘗到人性的芬芳
品味一泡好茶的過程就是經歷一場美好人生


茶泡出他的甘醇並沒有失去他的甘醇
它的芳香從物質的茶乾轉迻到精神的清爽
茶德無我就如同一泡茶它甘於釋放甘于分享
它甘于成為被遺棄的葉底
但它再放下自我的同時也分享了它的馨香它的甘醇
分享了品飲者對它美好的感受
分享了人們對它美好的記憶
茶人習藝習道就像一片泡在水中的茶葉
進行一個無我的過程 釋放自己的美德


*****奧傳茶意<求得一個平衡>*****

高深學問我們不懂 不高深的學問我們不悟
學茶就很難得道
泡茶就在求得一個平衡
茶的平衡與人的平衡
品德不好茶藝超群喝的茶就會被人的相聚損傷
品德高超茶藝不好喝的茶就會被茶的苦澀搞壞
任何一方失衡都不算泡好茶


泡茶就像炒菜 菜生菜熟我們一下就吃出來
但茶要泡的恰如其分剛剛好就比炒菜更要全神灌注
菜的調味料放在廚房 茶的調味料就在茶裏面
一個看的見一個看不見所以把菜炒好就不同於把茶泡好
如果說炒菜是視覺藝術 泡茶便是感覺的藝術了
泡茶就是用水溫時間把茶葉內質的所有配料調好
茶葉的所有成分都經由簡單的水溫與時間控制
因此我們最少的技法將茶的豐富多樣成分均勻的溶出
這樣泡茶的難度就大大的增加了


當我們能把茶泡好時
人的情緒才能在平和穩定的狀態下享受茶趣
好比去餐廳用餐廚師把鹽灑過頭了
你會覺得那是一份美好的餐點嗎
你會欣然愉快的用餐嗎
茶泡不好 茶葉內含物釋出不能達到平衡 調味的比例失衡
那麼大家怎麼能在一個和敬清寂的環境裏享受品茗
所以泡茶師就是利用一個茶席一次茶會營造一個優雅的聚會
品茗一種心境與茶境的美好平衡


茶會看似形式的喝茶聚會其實更像一場心靈的饗宴
這聚會的背後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要尋找的和諧
茶好/人好/話好/環境好我們才能在這充滿壓力變化的社會
找到一個讓心靈休息讓煩惱釋放的地方
能把茶泡好營造一個適意的品茗空間
就能把自己的心境歸零做到-茶德無我-
分享泡茶師豐富的內涵與深厚的技藝


*****<結語>*****

準備泡好茶 就是準備一次珍貴的聚會
只有泡茶的人心性怡然當下放下
人心才能與茶湯融合為一
.........................

千百億萬劫
霏霏細雨的舍下
獨酌一壺茶

...............................
三千大世界
不識實相幻相間
坐看君飲茶


無論
獨飲 對飲 眾飲
才能從一場平凡的品茗中感悟茶會的真趣
體認生命中的"一期一會"多麼的感人深刻!!


2011年4月4日

一只宜興茶壺


A.泥料可塑性強
所以早期的光貨
製作水平的影響
型簡韻美
現在花貨工藝科技進步
形制可以複雜
這些後期花貨自然的作品
是紫砂壺非常重要的特性
可以重點收藏
從前總以為光貨美
沒有顧及泥料特性
世界上很少陶器的造型
能燒製的像宜興壺一樣
收藏花貨其實收的就是
泥土的特性

B.收縮率低(8%+-)
可以較精準控制
壺體的縫隙密合度
成品的比例不致變形
所以陶藝家可以
隨心所欲看到成品
間隙效果低於0.5m
壺蓋與壺體密合度高
減少空氣中的懸浮物
霉菌隨空氣流入壺內
以及
成品的雙重氣孔結構
土胎可以呼吸
使茶水久放不壞

C.無釉的光澤 
久泡壺體自然 
形成雅光效果
既非瓷器的反光
也非陶器的無光
這種光澤
表達喝茶的平和
撫慰茶人的心靈

D.出水的流暢
出水孔修飾平整
出水的水束就暢行無阻
茶水不會因流內積垢
影響品飲的衛生
紫砂壺在某種範圍內
體現了中國的中庸之道
撫今追昔
小小一只壺
也充滿了真情

茶ㄉ香味




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樹種有不同香味
相同的樹種不同的地方香味也不同
茶葉的香氣在自然裡就很複雜多變
再經過人工的製作成品的後續加工
茶的香氣可以說批批不同
香氣的變化
除了茶葉本身及製作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茶師舌頭的問題
泡茶師職能之一就是分析更細膩的香氣
將茶葉芬芳的內涵-語言文字化
分享給品茗的客人
不要制定一個口味公式
人云亦云

2011年3月10日

好茶兩味


茶の體味-回甘
茶の氣味-香郁

2011年2月14日

陸羽茶藝阮逸明博士(天福茶博物院院長)上課心得之二





以茶論人 茶道
以茶論茶 茶療

我們習茶是藉由飲茶進入心靈感悟的層次
這是茶與人之間的對話
依據現代茶葉科研的分析與論述汗牛充棟
這是茶研究之間的數據

茶葉的保健功效
1.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2.抗癌作用
3.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
4.預防高血壓
5.降血糖預防糖尿病
6.預防齟齒
7.殺菌抗病毒

保健喝新茶 新茶氧化時間短 抗氧化能力強 
韻味喝老茶 老茶陳放時間長 茶葉的變化大
聞香喝焙茶 焙茶梅納反應後 香氣的轉變高

茶葉的
一級功能是解渴
二級功能是嗜好
三級功能是保健
能夠綜合如此多的功能只有喝茶 

茶葉的保健功效不分貴賤 
茶商的銷售技巧大分貴賤
嫩葉老葉茶芽茶梗
成份各異都可保健
好像水果不吃皮不吃殼不吃子
但是這些部位都有功效
喝茶要保健味蕾不挑剔
喝茶要品位擺件要齊全

任何茶新鮮喝抗氧化的功效就高
所以新茶變老茶就從鹼性變酸性

喝茶不要加糖
功效會大打折扣
清飲最棒
每天喝十杯
每杯150CC
持續喝就會有保健功效
不能把茶分成上午茶下午茶
如果分隔時段飲茶
保健功能會降低


苦澀抗氧化強
任何茶新鮮喝才有抗氧化性
老茶好喝不一定抗氧化性強
因為茶也在氧化中


紅茶的茶黃素高具抗氧化效果
烏龍茶的濃度夠保健效果最強
綠茶的茶氨酸多代謝清熱最好


茶人的老師就是茶
茶道的本源也是茶


每天都喝新鮮茶
三高都不會得到
一天平均喝十杯
享受口福不發福

新茶有新茶的功效
老茶有老茶的療效
生茶有生茶的鮮爽
焙茶有焙茶的香醇
各有所鍾 投其所好
是謂"茶福"

2011年1月25日

陸羽茶藝阮逸明博士(天福茶博物院院長)的上課心得


茶要每天平均喝
每天的量1500ml
若每杯 150ml喝十杯
每日20g(以下)X30天
一個月一人消耗一斤茶

茶葉的苦澀甘甜
全是茶的養分
除非化學物質殘留
它的分別是可口與苦口


泡茶師的就是
控制水溫時間茶量
把各種營養素
平均的釋出
使茶成為一種可口的飲料

阮博士說"茶是一種藝術"
道理就在它有無窮的變化
沒有人能泡出兩杯同味茶

我們喝茶太多用感覺 
但是用數據喝茶
其實也是一種
吸引人的喝茶方式
每個人都有一把鑰匙
開不同的門
進入寶藏地

喝茶不是任憑感覺
數據從另外一個角度提供答案

這樣的品茗
頭腦會更清楚
喝茶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