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

品於道中

就是喝茶的修行

品茗入道的飲茶方式


2024年2月7日

茶的修行

正是人的修行

人的修行因為有念頭

所以都沒有茶的修行好

我們以為思想是了不起的

其實了不起的思想

在人類的歷史並不多

更多的是知識

我們永遠無法感覺茶的修行

但如果我們認同茶

也許就能看到

看到了究竟

2024年2月2日

再論茶禪一味

瀹茶是動態的,泡,嗅,品,觀等一系列動作,這些動作就類似日本茶道的形式,但是中國的瀹茶比日本茶道更深,它是一種動態的修行,他不只是一個外在儀軌的訓練,而是一種動態的修行。

禪修是靜態的,靜坐,禪定,冥想等一系列的操作,這些操作是修行者從外而內的觀照,他從裡面沉澱外在的擾動,它是一種靜態的修行,它不是呈現動作的變化,而是一種靜態的修行。

當這兩件行為朝同一個目標前進時,才能瞭解這一句話的意義,否則日本茶道將茶禪一味,名相很哲學,喻意很高深,穿一件華麗的外套,不知道衣服從哪裡來的,看的人沒有細問,穿的人沒有細究,反正就很好看嗎?

就是這樣把日本近代才編入字典的四字熟語,給茶道上一層哲學的金裝,其實真正的意義,能夠明白嗎?

這句話簡單的分析就是茶禪,要在一味裏,如何一味,修行一味,只有在茶的動態修行,禪的靜態修行中,才能達成統一,這就是「茶禪一味」。

茶禪一味,如果可以搞清楚,平常心是道,就可以立刻明白「味味一味」的道理,就是在平常的事件中,每件事都是修行,沒有所謂分別,進入了就是道,沒有進入就是平常,若想得道,每件平常的事件,都要用心,用心之後所作的每件看似平常的事情,都是契合「道」的,這就是「平常心是道」。凡生活中大小事,能用心則契道,不用心則平常,端看有沒有心,有心就是道,無心就是平常。

茶是形而下的禪修,日本茶道就從這種繁復的流儀,法式,操作上入手,但日本人注重外表的操演時,對於禪這方面的問題,並沒有深入解析,只能說這些操演就是「禪的外型」。

禪是形而上的修行,無庸置疑當然是一種從心開始的訓練,能從靜態的止觀中,看見本性,斷掉外緣的糾纏,進入本體的寧靜,這是「禪的內容」。

茶禪一味講說多年,在茶界流行不歇,而且代表茶人的精神世界,但捫心自問,到底講的是啥,還是一知半解,如果沒找到茶禪的一味根由,所有的口頭傳遞或不究認知,都不能了解「茶禪一味」的真諦。



2024年2月1日

與花蓮茶人余太高先生品茗記錄2024/02/01

 




喝茶是味覺與嗅覺的教育

現代人每天喝農藥配西藥

喝茶是最直接的修行,修行是個人的

喝茶也是自己喝自己感受

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如同修行沒人能替代

喝茶喝懂能明辨是非尊敬天地

茶不但有生命 還有靈性  還會認人

心不純淨,茶通不了氣血。

(心境純良 茶氣行體無礙)

好茶會與身體產共鳴就會有許多不同身體反應

行氣 打嗝 哈欠 發熱 明目 流淚 ...

買茶就買罐子 你罐子都買不起 還買什茶

茶比人真 什麼樣氣候土壤環境 產什麼茶

喝茶好不好 對不對 入口即知。 

會喝茶是最好的修行 用茶修行 貫通周天氣脈

一般人買茶是聽故事 看包裝 沒有對茶認識

喝茶就是求真 所以不能瞧不起茶 

心門不開 喝茶無味

 好茶直通天庭 入口即化 直下脾胃 猶如打通任督二脈 

打坐一天 還不如喝一杯好茶快

台灣人好騙 所以違背良心賣茶

台灣人好騙難教!

不是爛好人 而是壞好人 沒有理性的行善慈悲

壞好人比壞人更壞

制茶人有時人格抵不上茶格怎麼做的出好茶 

茶會找人 人會找茶 找到一泡好茶就是茶緣,。

自喝 自感 自悟喝茶就是自己的修行

己從喝茶中與茶對話 從喝當中覺悟

我們尊重日本茶道,是因為他門尊重從我國傳過去的茶。

而且保存的好,還把我國的茶文化發揚。

但要切記我國才是茶道的原鄉

賣茶賺有錢人的錢才是慈悲 因為這些錢不買茶養身 

就省下這些買茶的錢去傷身

好茶與人性契合  好茶是用心製造,用心的茶 沒有茶價

就看買茶的人有沒有用心。

做茶要天時地利人和 還有運氣

(運氣不是偶然    而是一種精誠的必然)

泡茶要有修行的人 才能泡好 

沒有修行的人 泡不出好茶湯

泡好茶  (不只是泡茶三要件的掌握) 

要在茶裡修行(事茶如事人)

好茶一定香,味香不一定茶好。

何謂茶禪一味 :

綿柔醇厚似玉露

入口即化妙空無。

(眾裡尋茶千百度 那茶卻在眼前處

泡泡茶好盡挑剔 好茶始終難留住)

(你再怎麼喝都沒有你用生命來喝茶來得精彩)

 

世間疾苦萬千

人生百種離別

生存的背後更多的是無助與悲傷

願我們在此喝茶的真誠

猶如大海的燈塔

看到自己出發的口岸

願茶席間彼此的溫柔

都能停在我們身邊

直到永久

 

2024年1月27日

茶道所為何事?

茶道的定義多如牛毛

為了要湊茶道四義

也絞盡腦汁

我國茶道精神也想辦法弄個與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

相匹配的四字精神

結果就湊出二十多字

廉、美、和、敬、理、清、融、健、性、倫、怡、真、、儉、靜、潔、正、深、遠、圓....

湊的完嗎?

怎麼湊都少了一些其他精神

日本茶道的四諦

不也不能涵蓋

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嗎?

何苦在四字裏推敲茶道精神

這是一種崇拜的盲目

因為盲從所以怎麼找

都找不到最好的四個字

還是日本的「和、敬、清、寂」

最當位,所以我們就會一直

欠缺

想發現更多適合茶道的字

寫的完嗎?講的盡嗎?

就是一個自虧諂媚

有什麼好怕

中國人沒有茶道嗎

當然有

要做的只是整理

我們沒有把它整理出來

只是一直在坎兒井的伏流理流動

中國茶道是一種生命的修行

像所有修行一樣

就是悟道

喝茶若悟道就是「茶道」

定義簡單了吧!

要學別人嗎?

喝茶喝到「無茶」

泡茶泡到「無我」

茶和人形成「兩忘」

如在無何有之鄉

在喝茶當下

不做茶人

不做墨客

不做自己

不做別人

只在世上喝茶

我只是這世界

無二無別

不創造什麼

也不減損什麼

不簡單嗎?不難嗎?

這就是「茶道」



2024年1月1日

插花

關於茶席上的插花.....

我喜歡隨手

插一隻

路上撿到的花 

隨手,路上撿到!

我不要買花

再剪、再切、再折,

這些我都覺得是折騰花命。

一定有人不會同意,

但我的信念,

她們都是有情眾生。

人有人言,花有花語,

也許

我不是看花型,而是聽花語。

2023年8月9日

讀茶筆記

清香流動閱完筆記

喝茶的參數 各不相同 所以茶趣各異, 這就是茶人的求道過程。 

聞香杯是聞茶的香味, 品飲杯喝茶的滋味, 香是茶魂,味是茶體。

花若拿來察插便不只是一種賞心悅目的物件,而是一種啟示。 切花尤其要給人深刻的感受, 因為插花, 在茶席上綻放,在退席後丟棄, 看是一場茶的盛宴 其實品飲幾巡別後, 人去花殘。 最好的方式插花僅用盆栽 、枯枝、落葉、雅石裝點, 茶席侘寂的感覺,更能顯出一種茶人的心境。

茶點,最好是主人自己做, 因為這是茶人待客之道, 讓客人能親嚐主人的美食, 充分表現主人的用心, 也更能表現主人的茶藝與手藝,讓在座的人想用, 點心也是茶道中的一環, 怎麼做?怎麼吃?怎麼表現主人對茶點的認知。

看茶、聞香、喝味, 茶湯的三部曲完成,才能稱之為品茗。

由於認真喝茶,品於道中, 喝茶 不僅僅是留於藝能的茶藝形式, 品飲還可以更上層樓,見到更深的世界,茶藝是外在的形式,茶道則是內在的意涵, 如果只是以喝茶的形式鋪陳, 喝茶即成為手段。 但是從喝茶的內涵出發,收斂反而是品茗的精神。 因為茶藝的視覺的美感可以使人愉悅, 茶道卻包含的視覺的美感之外,又在視覺之外,靜觀茶人的內在心靈。

茶藝的表演需要觀眾, 但茶道的表現卻需要自己沉澱, 縱使有人在一起喝茶,也要不斷觀照自己的內心, 從人與人的互動與自己的沉澱中, 找出人生的答案。2013.03.24


2022年7月29日

一味

 茶禪一味的喝茶心境

要調整為身心一體的喝茶條件

把身體放鬆心情放空

讓身心在無重淨空的狀態下喝茶

就像一個空的杯子

茶湯自然的注入我們的身心裡

當我們與茶融合後

情緒的起伏被調適

我們讓出身體和心靈的空間

純吃茶

這是茶味就浸透全身

茶味就是體味

體味就是茶味

你的自我消失在茶湯裡

這時顯現的便是茶禪一味

不是口號或標誌

是一種茶與人的思索

自己消失在茶的融合中

在喝茶中全然忘我

就是喝茶時自我的消融

從外界的感官享受反應作用

營造一個茶與人的道場

沒有分別

沒有情緒

沒有執著

在喝茶時如同茶杯

全然放空自己

那種融入合一的喝茶體驗

就稱"茶禪一味"








茶具的悲欣交集

 生命總是在趕路的過程,錯過了風景。

從一個茶具的使用,它的生命一直經歷冷熱的淬煉,

就像弘一法師書寫的"悲欣交集"

生命也像一組茶具,輪流的實虛,冷熱,空滿....

而我們的人生也是,因為沒有起伏的人生

不足以領略生命的實相

就像茶具最後也會破損毀滅

但是在這些破碎中承載了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我們手握著茶杯

遙想它的過去和未來

你們怎麼會不懂此刻的幸福

珍惜一個小茶杯

就像珍惜與你今世有緣相見的人

每一次的喝茶

都是悲欣交集的相會


六根六塵與茶會

 一般的品茶著重於色(眼)香(鼻)味(舌),其次是聲(耳)觸(身),而這些凝聚的末那識就是法(意),茶道就是從感官升華到意識,由意識流動中,體悟茶的真實內涵,藉由領悟了解生命,在品茗中讓思緒沉澱,從無序的煩塵中,整理清淨,使喝茶的行為從品茗進入調心,讓喝茶這種看似平常隨興的行為,進行深度靜心與冥想,由外而內的身心靈修練。於是喝茶的意義變得更廣視野,成為休閒生活的心智鍛鍊,所以除了養身,也成就了調心的品茶真諦。